总有人悲歌戏曲之没落,而文辞过于讲究并文言的昆曲更是曲高和寡,能接受者寥寥,在今天这个越发浮躁,快餐文化侵蚀角角落落的年代里,静心听昆曲,想来都觉得是有些奢侈的事情,而能一票难求,几异天方夜谭。可是当白先勇携带他的青春版〈牡丹亭〉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这就不是梦了。
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自己第一次接触到它时候那种激越复杂的心情,这是一种久违的,甚至是难以抑制的激动。有一句很俗气的话,我不妨拿来套用:美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而这仅仅是我接触到那些精美绝伦的剧照时候的感觉。
当我终于能把它从头看到尾的时候,我发誓,不能再看第二遍,否则我会满脑子都是这些再无法从脑海中挥去的影象与一咏三叹的曲调。
对于青春版一说,我有些不以为然,〈牡丹亭〉原本就是青年男女之间最真挚情感的迸发,故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最青春的,而多此一举打上的所谓时尚的印痕,让人觉得一种无奈的妥协,如果没有所谓的青春版,是否就减少了它的魅力呢?戏还是那戏,从不因青春二字的增减而有丝毫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确又是不同以往的青春,所有的元素都是让人感受到的那种青春逼人气息。从前的演出,多少都是以唱功取胜,而在人物的形象上并不是多在意,这次的白先勇版,全部取用与戏中人物年龄相仿的演员,这种大胆的尝试是需要非同寻常的魄力的,演员的成功塑造是一部戏生死的关键。而用这些还处在艺术生涯初期的戏曲演员,多少都有些冒险。
看戏看角儿,而这次的〈牡丹亭〉让我们不再秉持旧有的观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一出古老的戏曲进行诠释。角儿,淡化了,更多的是对一出戏整体的把握和欣赏,这是从前看戏所不曾有的。这不仅仅是一场“昆曲的复兴运动”,更是一场革命,一场打破旧戏文观念的革命,戏曲在新的环境下该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白先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突破性的成功尝试,无论是昆曲,还是其他戏曲种类,这场尝试都提供了成功的可借鉴因素。
原剧的创作,本被后人认为不可改动,一字一词改起来都仿佛是不可饶恕的,也确实,汤显祖的唱词几近完美,删减对于后来的创作者都是不小的考验。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想对〈牡丹亭〉这个上演了四百年而不衰竭的世界名剧进行大的整改,几乎是不可能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