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多灾多难,大跃进的一年来了。灾难三年,文革开始入学,学工科和农学,文革结束毕业,下乡。历经种种磨难,直到20岁才完成——在国企工作。之后,上学,结婚,有了女儿,生活不顺利,跌宕起伏。
文革恰逢我年少无知,荒废了学习最好的黄金岁月。我只爱看书、音乐、唱歌、跳舞,没有野心。
小时候有个朋友,父母是高知,是书香门第。最让我羡慕的是她家的书架,上面有很多我梦寐以求的书。她的父母很清高,但她很正直。她知道我喜欢,就背着我爸妈偷偷把书借给我。当她知道这样的书来之不易的时候,就可以把喜欢的片段抄下来,让她还完之后欣赏几遍。
父亲是科研单位的,有一个图书馆很壮观,根据我当时的青春散发出淡淡的墨气息。父亲曾经有一张借书证,很多孩子的需求要按照重要程度排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的生活缺乏食物和精神。文革时期读书有很多限制,所以能读的优秀作品很少,往往是得不到的。当我得知自己喜欢的,别人借的书都借不到的时候,我内心的悲伤溢于言表。
在童年早期,受老师在托儿所的歌舞训练影响,他们喜爱歌舞音乐。即使有录音机伴奏,他们也常常忘乎所以,跟着音乐唱歌。磁带和光盘的消费占据了温饱的享受。甚至当他们去电器商店时,他们经常在出售家庭影院音频的商店里闲逛,免费享受美妙的盛宴。
据说要拆的房子要塌了,所以想建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私人世界——学习视听室,装修独特,像个天堂。
书房应该是这样的:宽敞的写字台上摆放着一台电脑、一杯茶、一小碟香花,散发着淡淡的墨香,陈列着满满的书架,让我可以从容、安静、缓慢地欣赏书中的意境。
视听室应该是这样的:高悬的投影仪投射出宽大的幕布,展现出一个无限深邃、广阔宽广的世界,演绎着动荡不安的人生故事,宣泄着世间的辛酸悲歌。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无论是文字还是视听,都在诠释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会让我感慨万千,有很多想法,很深的感触,常常让我泪流满面。
追名逐利的社会把世界搞得乱七八糟。很多作品都是利益驱动,掺杂了很多商业元素。简单、纯粹、有教育意义、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现在很难去挖掘。早期的经典和电影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恒的经典。
我心里是期待的。当我厌倦了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徘徊,有一个地方是我的心是孤独的,我可以用文字驱散我的躁动,让音像洗去我内心的惆怅,让我的心得到放松,享受一种清新、优雅、不平凡的生活。
发表评论